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专题报道

      发布日期:2015-09-30 浏览次数:
    安徽省模范教师、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赵平教授报告题目为“优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教学风格与艺术的思考”。赵平教授认为,与一般的专业课程相比,《基础》课在“接受目标”、“接受图式”、“接受机制”方面的特殊性是形成独特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境界的前提和基础。《基础》课的教学要依据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国家意志与学生意志相统一;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教学过程与修身过程相统一;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实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功能、形象、方法的认同。教师的课堂教学风格是经过长期的探索逐步形成的。影响教师课堂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主要有知识、能力、心理、经验等。教师对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执着追求和努力探索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最活跃的因素。教学的审美品格应注重教学对于人的完整发展的意义,视教学活动为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是呈现生命力量与意义的活动,是对人本身充满关怀、富于人性之美的活动。思政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戴兆国教授报告题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问题”。戴教授的报告从五个方面加以展开,分别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条进路,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解。戴兆国教授的讲座,视域开阔,立意高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学科放置于世界哲学这一大视野之中,既增强了广大学员对思政课理论研究的信心,又对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伍旭中教授报告题目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质、价值取向与分析范式”。伍教授的报告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状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质和任务、经济学是一门价值中立的学科吗?20世纪的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伍旭中教授的讲座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出发,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质、价值取向与分析范式等元经济学问题进行了理论的反思和讨论。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周端明教授报告题目为“中国经济奇迹能否继续”。周端明首先从国内外各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看法和观点出发,引发学员对“中国经济奇迹能否继续”这一问题的思考。周端明结合图表,形象地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结构的迅速变迁,分析了中国经济从上世纪90年代进入发展和缓期的原因,并指出结构变迁不仅是经济增长的现象,更是其动力。周教授运用经济学增长核算理论阐释了经济增长的源泉,强调了制度变革和国家决策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周端明提出,中国经济奇迹可以用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理论来解释,而这一优势具体体现在:改革开放前打下的坚实基础、地缘政治与世界经济版图的变迁、海外华人经济圈和中国人的实用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完美结合。由于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并未完成,二者相互推动和制约,带来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一系列突出的问题,中国经济奇迹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但由于中国的后发优势仍然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府的适应能力,以及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等因素,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仍可保持乐观的态度。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者、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高正礼教授报告题目为“人民共和国方案的探索与选择(“纲要”中编解析)”。高教授在报告中首先提纲挈领地介绍了“纲要”课程中编的教学目的(三个选择)和中编的编写结构(综述和四章内容)。高教授认为,可以将中编综述的内容可以整合一下,分两个问题来讲:第一个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和历史必然性,也即中国革命为什么要革命?第二个问题是两个中国命运之抉择,着重分析资产阶级共和果的方案在中国为什么行不通,人民共和国方案为什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共同选择?其后,高教授分别就第四、五、六、七章的编写结构、重点和难点、若干难点问题的解读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讲解。高正礼教授对“纲要”教材内容的梳理,既有教材、文献依据,又有学术前沿问题介绍;既有教学难点问题答疑,又有教学技巧方法展现。此次报告逻辑清晰,内容翔实,对各位学员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将“纲要”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进行专题化和模块化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